-
威海东部滨海新城考察团赴济南医学中心调研共商合作
济南与威海两地围绕医疗健康产业协同发展展开深度交流。近日,威海东部滨海新城考察团赴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调研,重点考察医疗产业规划建设及招商引资经验,双方就打造高端医疗服务平台达成多项共识。 一、实地考察医学中心建设进展 考察团现场观摩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项目建设情况,详细了解医学中心整体规划布局和重点工程推进现状。医学中心管委会重点介绍了"一核两翼"空间规划体系,以及质子临床研究中心、树兰国际医院等核心项目的建设进度。 二、专题座谈交流发展经验 座谈会上,济南方面系统阐述了医学中心"医教研产养"五位一体发展模式,分享了在土地集约利用、产业链招商等方面的创新举措。威海代表团则介绍了滨海新城在医疗康养板块的"带方案招商"模式,以及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实践经验。 三、深化区域协同发展共识 双方一致认为,济南医学中心与威海滨海新城在医疗资源布局上具有互补性。济南在基础医疗研究领域优势突出,威海在滨海疗养康复方面特色鲜明,未来可在远程医疗协作、医养结合试点等方面探索合作路径。 四、共谋健康产业发展新篇 两地明确将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重点在三个方面深化合作:一是共享医疗产业招商信息,二是联合申报国家医疗开放试验区,三是共同培育高端医疗人才。此举将助力山东省"十四五"卫生健康规划实施,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 此次调研活动标志着两地医疗健康产业合作进入新阶段。通过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济南与威海将携手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8-20
-
威海市打造节能环保产业新高地 四平台助力绿色转型
威海市近年来通过强化招商引资和产业培育,在节能环保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以企业为主体建设的四大公共服务平台,不仅为区域绿色转型提供技术支撑,更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其中山东科建服务平台入选省级示范名单,标志着威海市在节能环保产业服务能力上实现新突破。 一、构建市场化服务体系 威海市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原则,重点围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等四大领域,引导企业自主搭建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开放共享机制,这些平台已形成覆盖技术研发、质量检测、设备共享等全链条的服务体系。山东双轮节能公司开发的循环水系统高效节能技术,已为30余家企业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平均节能率达15%以上。 二、示范平台引领产业升级 入选省级示范的山东科建平台,具备CMA和CNAS双重认证资质,其自主研发的环保材料检测技术填补省内空白。该平台累计服务企业超200家,出具检测报告5000余份,助力威海市成为胶东地区节能环保产品检测中心。文登奥文电机建立的再制造技术服务中心,通过废旧电机再制造工艺,每年可减少金属资源消耗约800吨。 三、技术创新驱动绿色发展 威海赛宝研究院搭建的绿色节能公共技术平台,聚焦智慧能源管理领域,开发出基于物联网的能耗监测系统。该系统在12家重点用能单位试点应用后,综合能耗下降18%。平台还联合高校建立产学研基地,孵化出3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节能专利技术。 四、区域协同效应显现 四大平台通过资源整合形成联动机制,构建起覆盖威海全域的节能环保服务网络。2023年累计开展节能诊断服务150次,促成技术合作项目42个,带动产业链新增产值超6亿元。这种"平台+园区+企业"的模式,正推动威海市向黄渤海地区节能环保产业枢纽迈进。 当前,威海市正以示范平台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完善产业配套政策。通过建立服务标准体系、扩大国际合作交流等措施,持续提升公共服务平台能级,为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威海样本"。
2025-08-20
-
威海中小企业协会换届完成 政企学研协同开启新篇章
威海市中小企业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顺利召开,160余家会员单位共同参与换届选举及战略合作签约。会议通过无记名投票产生新一届领导班子,并促成协会与高校、国资平台达成战略合作,标志着威海中小企业发展进入政企学研协同创新的新阶段,为区域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一、换届选举规范有序 新班子领航发展方向 大会严格遵循社会组织管理程序,全体会员单位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第三届理事会、监事会及领导班子。新任会长单位代表在就职发言中强调,将重点推进三项工作:完善协会服务体系,搭建产业链对接平台;强化政策传导功能,帮助会员企业精准把握宏观政策;建立常态化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创新成果转化。 二、战略合作签约落地 构建协同发展生态 会议现场举行了三项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与知名高校共建"中小企业创新中心",聚焦海洋装备、新材料等领域技术攻关;与市级国资平台联合设立产业基金,重点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与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合作开展"智改数转"专项行动。这些合作将有效整合威海"高校+国企+民企"资源优势,形成技术研发、资本支持、市场拓展的全链条赋能体系。 三、明确五年发展纲要 服务区域经济大局 协会审议通过的五年发展规划提出"双百双升"目标:培育百家创新型中小企业,推动会员单位年均研发投入增长超百分之十五。具体措施包括建立行业细分领域智库,组织跨国采购对接会,以及开展绿色制造认证辅导。特别强调要配合威海市"蓝色经济"发展战略,引导会员企业参与海洋生物、智能制造等特色产业集群建设。 四、政企联动机制升级 优化营商环境 威海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在会上通报了即将出台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涉及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用地保障等七个方面。协会将设立政策服务站,组建由法律、财税专家组成的顾问团,帮助会员企业用足用好政策红利。同时建立定期政企沟通会机制,收集反馈企业经营中的共性难题。 此次会议凸显出威海中小企业发展的三个新趋势:从单打独斗转向生态协同,从传统制造转向创新驱动,从区域经营转向全球布局。随着新一届领导班子履职和战略合作项目落地,协会将在提升产业链韧性、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发挥更重要作用,为威海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区贡献企业力量。
2025-08-20
-
威海代表团哈洽会揽金4.9亿 深化东北亚经贸合作
在近日落幕的第24届中国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上,威海市通过精准招商引资取得丰硕成果。代表团以产业链对接为导向,推动12个合作项目落地,签署经销合同及意向总额达4.9亿元,并联动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技术转化合作,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产业链精准对接成效显著 威海市组织装备制造、海洋生物等领域的30余家企业参展,重点对接东北地区产业需求。在智能制造专场洽谈中,当地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与哈尔滨工业机器人厂商达成核心部件采购协议,合同金额超8000万元。 二、政企协同拓展合作维度 "威海(哈尔滨)经贸合作活动周"期间,政府牵头组建专项工作组,走访东北三省重点企业。在长春汽车产业园区,威海新能源电池供应商与整车制造商建立长期供货关系,预计年采购量将突破1.2亿元。 三、产学研融合构建创新生态 代表团先后访问哈尔滨工业大学等6所高校,在海洋防腐材料、智能渔场装备等领域达成3项技术转化意向。其中,威海一家海工企业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的深海养殖网箱项目已进入中试阶段。 四、跨境物流通道加速完善 借助哈尔滨对俄贸易枢纽优势,威海港口集团与绥芬河综合保税区签署冷链物流合作协议,将开通威海-哈尔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海铁联运专线,预计降低跨境电商物流成本15%以上。 五、品牌推介提升城市影响力 威海展区通过VR技术展示千里山海自驾旅游线路,吸引60余家东北旅行社签约合作。当地特色农产品企业首次采用"线下展销+云端签约"模式,与黑龙江连锁商超达成年度供货协议。 本届哈洽会期间,威海市通过搭建多层次合作平台,不仅实现短期贸易成交,更在技术转移、产业协同等领域建立长效机制,为深化东北亚区域合作提供了实践样本。
2025-08-20
-
威海出台政策推进国家级自贸协定出口实施示范区建设
威海市近日出台《创建国家级自贸协定出口实施示范区工作方案》,通过强化政策支持、优化服务保障、深化区域协同等举措,全面提升自贸协定利用效能,助力招商引资和外贸高质量发展,为打造国家级自贸协定出口实施示范区构建系统性工作框架。 一、战略背景与总体定位 威海市立足国家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宏观背景,结合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基础,将创建国家级自贸协定出口实施示范区作为推动外贸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该方案的出台,旨在充分发挥威海地处东北亚合作前沿的区位优势,深度对接国家自贸协定战略布局,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集成,构建更具竞争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为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二、实施原则与机制构建 方案明确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龙头带动、广泛参与”的实施原则。威海市建立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整合商务、海关、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资源,形成政策制定、执行、评估的闭环管理。同时,注重发挥龙头企业在外贸领域的引领作用,鼓励行业协会、服务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推进体系,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见效。 三、重点任务与推进举措 在政策宣传培训方面,威海市围绕自贸协定规则、原产地规则、关税优惠等重点内容,开展针对性培训活动,提升企业对自贸协定政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举办政策解读会、案例分享会等形式,帮助企业掌握自贸协定项下出口的操作流程,降低贸易成本。 在原产地签证服务优化方面,威海市进一步简化原产地证书申领流程,推广线上签证平台应用,缩短签证时限,提高签证效率。针对重点行业和企业,提供“一对一”签证指导服务,确保企业及时享受关税减免优惠,提升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在自贸协定利用情况跟踪评估方面,威海市建立企业自贸协定利用情况动态监测机制,定期分析企业出口数据、协定利用率等指标,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通过评估结果反馈,引导企业调整出口策略,优化市场布局,提高对自贸伙伴国家或地区的出口份额。 四、目标导向与长效发展 方案提出阶段性发展目标,聚焦食品农产品等优势产业,推动相关企业提升自贸协定利用率和对自贸伙伴国家或地区的出口比重。通过持续深化政策创新和服务优化,威海市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自贸协定利用经验,打造外贸发展新优势,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有力支撑。
2025-08-20
-
威海市聚力海洋产业转型升级 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威海市近年来深入实施海洋强市战略,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带动和创新驱动等多措并举,加速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全市聚焦海洋食品加工、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等优势领域,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集群化发展,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产业集群培育成效显著 围绕国家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目标,威海市重点打造了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船舶与海工装备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在荣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已聚集百余家海洋生物科技企业,形成从原料采集到精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南海新区船舶制造基地引进多家龙头企业,高端客滚船订单量占全国市场份额超七成。 二、重大项目支撑产业升级 全市实施海洋领域重点项目攻坚行动,推动总投资超40亿元的19个产业项目落地。其中,褐藻寡糖制备技术产业化项目突破多项国际专利壁垒,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大海洋活性物质生产基地。另有3个智能养殖工船项目入选省级重点工程,预计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50余家。 三、创新平台赋能企业发展 依托国家级创新载体,建成海洋功能食品检测等6个公共服务平台,累计为300余家企业提供技术支撑。黄海研究院等机构联合企业攻克深远海养殖装备关键技术,相关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全市涉海高新技术企业达127家,年研发投入增长率连续三年保持15%以上。 四、市场拓展提升品牌价值 实施"威海海鲜"品牌提升工程,组织企业参与国际渔业博览会等20余场重点展会。创新"线上展销+线下体验"模式,推动50余家企业入驻跨境电商平台。2023年海洋产品电商交易额突破30亿元,荣成海带、乳山牡蛎等地理标志产品溢价率超普通产品40%。
2025-08-20
-
威海市重点减排项目进展顺利 招商引资助力绿色发展
今年以来,威海市通过强化招商引资与政策引导,持续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最新数据显示,全市重点减排项目总体进展良好,已建成229个,在建49个,为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减排项目分类推进成效显著 威海市今年确定的339个减排项目中,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燃煤电厂设施升级、污水处理厂改造等重点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果。其中,电力行业脱硫脱硝设施改造进度较快,部分污水处理厂已完成提标扩容。 二、未开工项目聚焦三大攻坚方向 目前尚未开工的56个项目主要集中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燃煤电厂脱硝设施建设及烟气脱硫旁路拆除工程。相关部门已建立动态调度机制,通过专项督导加快前期手续办理。 三、多部门联动强化过程监管 威海市环保部门联合监察机构实施"月通报、季督查"制度,对滞后项目开展现场核查。同时建立减排量预核算体系,确保建成项目稳定运行并发挥减排效益。 四、绿色招商培育新动能 威海市将减排工程与产业升级相结合,重点引进环保技术研发、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等项目。通过环保指标约束倒逼企业技术改造,形成污染防治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 当前,威海市正以减排项目为抓手,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布局。下一步将重点督导滞后项目,确保年度减排目标按期完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环境容量支撑。
2025-08-20
-
威海青岛领跑山东跨境电商 前7月进出口增速超八成
山东省跨境电商产业在招商引资政策推动下实现跨越式发展。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威海、青岛等沿海城市通过完善监管模式、优化口岸服务,带动全省跨境电商规模快速扩张,机电产品、文化产品等优势品类出口呈现爆发式增长。 一、跨境电商规模突破性增长 青岛海关公布的贸易数据显示,山东省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达16.9亿元,同比增幅达82.1%。其中出口板块完成9.7亿元,同比增长51.1%;直购进口额6.3亿元,实现120%的高速增长。这一成绩的取得,与省内全面落地的跨境电商监管模式密切相关。 二、监管模式实现全链条覆盖 目前山东省已构建起包含一般出口、特殊区域出口、直购进口和保税进口的完整监管体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新实施的保税进口模式已创造8235万元进口额,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了更高效的物流解决方案。青岛海关通过数字化监管手段,将保税仓通关时效压缩至3小时内。 三、国际市场布局多元化发展 韩国市场占据出口总量的80.2%,对美出口增速达160%,欧盟市场增长6倍呈现爆发态势。俄罗斯市场表现尤为亮眼,12.9倍的增速显示新兴市场潜力。进口方面,美国商品占比60.8%,日本、澳大利亚等优质消费品进口增速均超200%,反映消费升级趋势。 四、优势产业带动效应显著 机电产品以44.3%的占比稳居出口首位,78%的增速体现产业竞争力。文化产品出口增长190%,玩具、鞋类等消费品增速均超110%。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蓄电池出口激增27倍,显示新能源产品正成为新的增长点。 五、口岸城市形成梯次发展格局 威海口岸以80.1%的占比成为出口核心枢纽,济南、青岛分别贡献12.4%和7.5%的出口量。进口领域青岛独占89%份额,济南、烟台承接区域分拨功能。这种差异化发展格局有效提升了全省跨境电商运营效率。 六、产业生态持续优化升级 山东省通过建设跨境电商综试区、培育海外仓网络等措施,已形成涵盖平台企业、支付机构、物流服务商的完整产业链。威海综合保税区创新开展的"前店后仓"模式,将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配送时效提升至24小时达。 七、政策赋能培育新动能 RCEP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山东省对日韩跨境电商交易额同比增长35%。各地市推出的跨境电商专项扶持政策,在人才培养、金融支持等方面形成体系化保障,预计全年跨境电商规模将突破30亿元。
2025-08-20
-
威海智能制造获国际认可 产业升级成果亮相世界舞台
在全球数字化转型浪潮中,威海市通过招商引资与政策创新双轮驱动,成功将智能制造打造为城市新名片。近日,一场国际性产业峰会上,威海市凭借在智能制造领域的突出成果,获得权威奖项认可,标志着其工业转型升级迈入新阶段。 一、国际舞台展现威海智造实力 2017年秋季,全球制造业领域的重要会议在山东青岛召开,吸引了十余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及跨国企业参与。此次会议以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为核心议题,集中展示各国在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领域的最新实践。威海市作为参会城市,组织三角轮胎、三进船业等本土企业参展,其智能化改造成果获得国际同行高度评价。会议期间,威海市被授予智能制造领域重要奖项,成为国内少数获此殊荣的地级市之一。 二、政策体系构建产业发展生态 近年来,威海市将智能制造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抓手,出台专项扶持政策,设立提质增效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智能工厂与数字化车间建设。通过建立“示范试点—专项扶持—全域推广”的三级推进机制,威海市累计培育国家级和省级智能制造试点企业多家,其中部分项目纳入国家重点支持范围,形成可复制的经验模式。 三、企业转型案例凸显实践成效 以获奖企业为例,三角轮胎通过引入智能生产线,实现生产效率提升;三进船业应用数字孪生技术优化船舶制造流程;天力电源则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完成供应链协同改造。这些案例印证了威海市“以点带面”策略的有效性,相关经验已被多地借鉴。 四、未来布局锚定高质量发展 面向全球产业竞争新格局,威海市计划进一步扩大5G、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应用,规划建设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强化产学研协同。同时,通过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持续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此次国际奖项的获得,既是对威海市智能制造阶段性成果的肯定,也为后续发展树立了更高标准。在政策引导与企业创新的共同作用下,威海市正加速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创造的跨越,为同类城市转型升级提供重要参考。
2025-08-20
-
荣成借力中韩自贸区深化经贸合作 打造对韩开放新高地
近年来,荣成市充分发挥山东半岛最东端的区位优势,紧抓中韩自贸区建设机遇,通过招商引资与产业联动双向发力,推动对韩经贸合作迈上新台阶。2023年1至10月,荣成市对韩贸易额达8.95亿美元,带动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高效流动,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区位优势叠加政策红利 构建开放新格局 荣成市与韩国隔海相望,直线距离不足200海里,是中韩海上航线的重要节点。中韩自贸协定签署后,当地率先制定专项实施方案,聚焦水产品加工、电子元器件、跨境电商等领域,推出通关便利化、税收优惠等23项配套措施。2022年,荣成综合保税区通过验收,进一步强化了保税物流、国际分拨等功能,为双边贸易提供平台支撑。 二、精准招商激活产业合作潜能 荣成市组建专业化招商团队,连续三年赴首尔、仁川等地开展经贸洽谈,累计签约韩资项目47个,涉及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韩国某知名电子企业投资建设的汽车传感器项目已投产,年产值超5亿元。同时,当地引导泰祥集团等企业建立对韩食品进出口绿色通道,2023年鱿鱼制品、冷冻蔬菜等农产品出口量同比增长18%。 三、要素流动促进深度融合发展 通过设立中韩创新产业园,荣成市引进韩国技术团队12个,推动海洋生物萃取、智能装备等领域联合研发。韩国金融机构在荣成设立3家分支机构,为跨境贸易提供本币结算服务。此外,常态化举办中韩人才交流活动,累计引进韩国专业人才63名,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9项。 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合作效率 石岛港至韩国平泽港航线实现“夕发朝至”,年吞吐量突破20万标箱。中韩跨境电商快线开通后,物流时效缩短至16小时。荣成市还建成专用冷链仓储中心,配备符合国际标准的检验检疫设施,保障生鲜产品全程温控运输。 五、多元平台拓展合作新空间 依托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荣成市打造了集商品展销、文化体验于一体的韩国风情街,年客流量超百万人次。定期举办的中韩经贸论坛已发展为涵盖投资、旅游、环保等领域的综合性对话机制,2023年签约合作备忘录8份。 当前,荣成市正深化对韩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规划建设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进一步扩大高端制造、数字贸易等领域的合作规模。通过制度创新与产业升级双轮驱动,荣成逐步成为中韩经贸合作的示范高地。
2025-08-17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